女保安工作顛倒日睡4小時中風全癱 密集復康運動重生站起來
發布時間: 2019/01/11 17:12
最後更新: 2019/01/11 17:21
中風引起的後遺多多,不少中風者會四肢痙攣、或失去半邊身活動能力,部分病人更因而失去自理能力儼如「世界末日」、出現抑鬱等問題。現年66歲的瑞琼,一向工作日夜顛倒,兩年前任職夜間保安工作期間,突然中風昏迷,醒後手腳癱瘓不能動,形容自己變成「一劈爛泥」般,但她沒有放棄,透過每日半小時密集的物理治療「重生」,半年間已可靠拐杖重新站起來、2年後的今天更行動自如,行數小時百貨公司也沒有難度。
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副教授伍尚美指出,血壓高、糖尿病、長期休息及睡眠不足、壓力大等,均是中風成因之一,雖然中風後的首6個月為黃金康復期;但臨床硏究証明,中風病人只要受到適當的訓練,樂觀積極面對康復治療,中風後10年仍可逐步改善肌力及活動能力。
2016年時瑞琼只有64歲,當時任職屋苑夜間保安的她,有一天巡樓時,突然感到力不從心、身體不受控制,她形容:
我想行前但行前唔到,總之就係不受控制!
之後她便暈倒,被送上救護車時,迷糊間獲救護員告知她是中風,及至一個月後,她才在混沌中醒來,竟發現自己手腳失去活動能力,要人餵食、大小二便不能自理。但憑著密集的物理治療復康運動訓練,加上樂觀心態、以及家人好友的鼓勵支持,由中風後2個月猶如「一坺爛泥」要坐輪椅、到2年後的今天,單靠拐扙已可以行動自如,又積極練太極和瑜珈等,她笑言,現在行3至4小時百貨公司都無難度。
以前做到的,我而家都做到,只係慢些,而家我行到路,遲下我仲可以跑!
瑞琼坦言,自己沒有不良習慣,不煙不酒,亦有運動,但由於之前工作日夜顛倒、壓力大,每天僅睡3至4小時,可能是中風的原因。
伍尚美指出,本港每年約有2萬多個中風新症,集中在65歲以上的年長人士,但近年愈來愈多年輕人士中風,55歲以上中風相當普遍,除患者本身血壓高,糖尿病、心律不正等等,不良的生活習慣如吸煙、休息及睡眠不足、壓力大同是中風的成因之一。
她表示,中風有先兆,大部份患者血壓較高、連帶有其他心血管疾病如心臟病或膽固醇高,正如瑞琼一樣,大部份患者中風前會有不能控制半邊身(患區)的感覺,可活動但不能隨心所欲,又或突然間覺得頭暈、身體麻痺,有病人甚至是暈倒及記憶變得模糊。
中風有不少後遺症,首先是肌肉無力、肌腱攣縮,患者活動時除關節不靈活外、亦有機會疼痛,患者因而減少活動,令肌肉更弱,平衡力差、行路不穩,隨後患者生活和參與社交活動機會減少,而一些很簡單的行路、沖涼、洗臉、刷牙等也做不到時,不少病人會變得沮喪,不願投入做運動,影響康復進程,當日積月累心結未解、又未能獲家人體諒時,更可導致中風後抑鬱。
伍尚美提醒,中風後患者平衡力差、容易跌倒,有可能導致骨折等問題,令中風患者康復之途加添困難。
但原來中風後透過物理治療,患者的活動能力可慢慢進步,伍尚美解釋,研究發現,中風1年至10年間,患者只要接受適當訓練,其平衡力、步行能力與上肢的活動能力,均可有明顯進步,訓練通常是一星期3次,每次約1小時左右;不少物理治療儀器,亦可加快病人復康,例如在患肢上進行透皮神經電刺激治療,幫助他們增加體感,増強運動治療功效。
她指出,大部分的中風病人,如瑞琼一樣都可以再次企起身走路:
由輔助器具如四腳叉幫助開始、到拐杖,最緊要嘅係放鬆心情、樂觀面對治療!